日前,苏州市、常熟市政府分别颁发2016年度苏州市、常熟市科技技术奖,常熟市农科所的科研成果“国审一级优质稻米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2号育成与应用”同获苏州市、常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审一级优质稻米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2号育成与应用”项目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类科技成果。该项目针对长江下游地区晚粳杂种优势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不育系性状不优、组合“高产、优质、多抗”在高水平上难以协调统一等问题,以BT型矮A为回交母本,利用长江下游突破性常规粳稻新品种武运粳7号为父本进行连续回交转育,育成了株型紧凑、生产量适中、配合力高的优异不育系武运粳7号A,克服了原有粳型不育系生长量偏低,或生长量高却株型松散的弱点。通过大量测交筛选,选择了米质优、恢复度高、熟期适宜的C53为恢复系与武运粳7号A配组,育成了稻米品质达国标一级的高产多抗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2号,于2005年5月获得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苏审稻200513),2006年8月获得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国审稻2006056),2007年11月获农业部植物品种权证书(CNA20040630.2)。
常优2号的育成,实现了将优质、高产、多抗等育种目标的聚合,创造了介于常规粳稻和传统杂交粳稻株型之间的新株型(具有生长量大、繁茂性好、株型紧凑等特点),将杂交粳稻综合性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丰富了长江中下游稻区粳稻品种类型,其植株形态被众多育种单位所仿效,为我国杂交粳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优2号以其优质、高产、抗性强、熟色好等特点,受到各方欢迎,并成为太湖稻区主栽组合之一,推动了苏州地区优质杂交粳稻应用面积的扩大,将杂交粳稻种植面积由原来占水稻种植面积3%,提高到15%。自育成以来,常优2号已在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上海等省市推广种植,均表现很强适应性,至2015年推广面积已累计达113.5万亩,成为江苏省应用面积最大、年限最长、稻米品质达国标一级的单晚杂粳组合,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